财经院校中国经济史教学改革探讨

点击数:629 |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www.hl499.com

    现在,中国经济史是财经院校常见开设的理论经济学系列课程之一。开设中国经济史课程,既是经济进步与教学的需要,又是中国经济史学科进步的需要。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但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相比,对于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经济史课程,不只学生学习的兴趣常见不够浓厚,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亦渐渐衰退,课程存在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不少财经院校已将中国经济史调整为选修课。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来看,中国经济史本应在财经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占有要紧地位,但课程教学近况却不禁让人担心,教学急切需要改革。怎么样有效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笔者主要结合教学经验在中国经济史的教学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总结,供同仁参考。

    1、明确定位经济史的学科性质

    只有明确经济史的学科性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史教学。目前经济史教学深陷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专业教师没从根本上明确经济史的学科性质。综合来看,经济史既是一门历史科学,又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兼有历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特点的交叉性学科。第一,经济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历史的经济部分,是历史学科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史)。但,经济史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还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表目前经济史具备独特的研究办法,其用的研究办法既有历史学的办法,又有经济学的办法,特别是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办法,使经济史具备明显不同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非常重要的办法论特点。第二,经济史是经济学科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经济的历史部分,是经济学科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理论经济学)。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划分学科或是确定学科性质的根本标准,是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它所用的研究办法。但,历史剖析和经验总结办法的用法,仍是经济史区别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一个要紧特点。经济史特定的学科交叉属性,决定了经济史教学办法的交叉性,即经济史教学需要历史学办法和经济学办法的结合。教师在讲授经济史时,单纯用历史学办法或经济学办法教授,都会使经济史教学偏离应有轨道,致使课堂沦为单一的历史课堂或经济课堂,学生兴趣不浓厚在所难免。因此,明确经济史的学科性质是搞好经济史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出发点。

    2、加大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

    经济史一般分为实证性经济史、剖析性经济史和经济史学概论三部分。实证性经济史侧重于对经济史实的叙述,剖析性经济史侧重于对经济规律的总结,经济史学概论侧重于对经济史学这门学科的探讨[1]。基于财经院校的学科特点,中国经济史的教学至少包含实证性经济史和剖析性经济史两部分,特别要加大剖析性经济史的教学。假如教师在讲课中仅限于讲授实证性经济史,而不重视剖析性经济史,一些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会抱怨。经济学理论是把剖析性经济史条理明确地讲授的要紧工具,因此,一些中国经济史教师呼吁加大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达成经济史教学与经济学理论的对接,但现实是不少中国经济史教师在讲课中仍倾向于用历史学的教学办法,忽略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总体而言,现在国内的经济史教师在对历史学办法比对经济学办法了解得要多一些,运用得要好一些。只有把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的让学生领会经济史的学科魔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重视经济学理论剖析,特别是加大统计办法、数学模型在中国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应成为以后努力改革的方向。

    3、发挥教师情感原因对经济史教学的影响

    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原因不少,教师情感是其中一个极为要紧的原因。“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勉励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是发挥德育陶冶感化用途的催化剂”[2]。因此,中国经济史教学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成效,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情感原因在教学中有哪些用途,并掌握当令调控情感。为此,一要陶冶情操,维持好的心理;二要提升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魔力;三要提升情绪涵养,维持好的心理势态和情感势能;四要提升业务水平,切实领会教程;五要控制不好的情绪,维持适合的情绪状况。

    4、重视研讨式教学在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讲授予学生研究性学习、规定教程与广泛查阅、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课内外相互讨论等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式教育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用途和学生的主体用途,又能使学生学会系统扎实的学科常识,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财经院校重视研讨式教学在中国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不只能够帮助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历史感,更能够帮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经验检验经济学理论的意识,这对经济史充分展示学科性质和更好地履行学科使命显然具备要紧意义[4]。为在中国经济史教学中更好地拓展研讨式教学,教师应积极处置好以下三个重点环节:第一,课前要选准问题,精心组织。在选择研讨的问题时,教师应做到“两要两不要”,即选题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要四处“海选”,选题要专、不要博。第二,课中要把握主题,做好“导演”。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拟定并实行研讨规则,提升“导演”能力等方法对研讨的进程进行调控,防止研讨偏离主题和出现冷场、偏激的尴尬局面。最后,课后要画龙点睛,精练得当。研讨会结束后,教师应以简练准确的语言对研讨会的状况进行点评,并以鼓励为主,提升学生后续研讨的兴趣和积极性。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